影/宜蘭三星鄉死亡車禍!外送員高速撞轉彎車噴飛 不治
宜蘭縣三星鄉昨(17日)發生一起死亡車禍,一名外送員騎著紅牌重機送餐過程中,直行高速撞上已經過彎的黑色休旅車,強大撞擊力造成人噴飛,重傷送醫不治,事後監視器撞擊畫面也曝光。

撞擊瞬間。(圖/警方提供)
事發地點在三星鄉三星路二段上,昨天中午約12點50分,50多歲黃男駕駛黑色休旅車,由羅東往三星方向行駛,行經上述地點左轉進入聖嘉民啟智中心,對向30多歲林男騎著紅牌重機直行高速撞上,林男在高速撞擊力下身受重傷,經送往羅東聖母醫院搶救後不治,肇事原因尚待釐清。
事發地點,機油流了一地,重機的FoodPanda袋子及零件殘骸散落。

車禍現場。(圖/警方提供)
事發瞬間的路口監視器畫面也曝光,整輛機車直行撞上已經過彎的休旅車,林男當場飛起重摔在地,畫面相當駭人。
三星分局對此表示,本案發生後,縣警察局交通隊與三星分局長即率領交通組長、警備隊長及轄區所長,立即前往現場進行道路會勘,期望透過道路工程改善,降低類似事故發生的風險。

車禍現場。(圖/警方提供)

紅牌重機,車頭變形。(圖/警方提供)

休旅車右後方明顯見到撞擊凹痕。(圖/警方提供)

零件散落一地。(圖/警方提供)

綠色機油溢出。(圖/警方提供)
外國人投資台灣不動產意願低?專家:將有3000億境外資金投入房地產

郭逸加入追蹤
2024-04-29
瀏覽數 15,700+


Just For You
知識包下載》解密黃仁勳!輝達AI軍火庫曝光
近兩年,外國人在台不動產投資意願連續下滑,2023年的投資金額更是2012年以來次低,難道外國人對台灣的不動產投資市場毫無信心嗎?就在此時,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信心滿滿地說,今年境外資將鬆綁,預估3000億元投入房地產買賣,雖然中央銀行認為與事實略有出入,但外國人的資金活水要挹注台灣,或許指日可待。
台灣房市炙手可熱,外國人投資現況卻不如預期?經濟部數據顯示,2022年和2023年外國人在台不動產投資連續兩年下滑;2022年核准華僑及外國人來台投資不動產業金額約3.66億美元,年減率達44%,到了2023年投資金額約2.38億美元,較2022年同期減幅約35%,也是自2012年以來次低。

華僑、外國人投資不動產業金額統計。住商機構提供
課稅太重!外國人不想投資台灣不動產
原因何在?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,因為台灣的購屋外國人多為「外皮台骨」,政府擔心來自第三地公司的外資在台炒房,之前有房地合一稅對外國人短期購屋課重稅,2023年又加上 《平均地權條例》 新修法,限制私法人購置住宅,種種法規限制,加上國內案源不多,使外國投資態度轉趨保守。
徐佳馨提到,國內不動產市場局勢受政策影響,2023年交易量大幅下滑,且適逢2024年大選前夕,地緣政治亦觸動投資人敏感神經,加上台灣多數具有長期投資效益的不動產多為單一業主持有,現行法規以閉鎖期打房,讓缺案問題雪上加霜,外企投資腳步也趨緩。
除了政經局勢,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也分析,外國人投資也有不少為僑外資,在房地合一稅制被納入高稅率族群,需被課以重稅,同時2023年度《平均地權條例》新修法,規範私法人購置住宅,種種因素讓海外買家購置房地產較為保守。
訂閱遠見電子報,掌握國內外大事訂閱
建物取得「減多增少」,高雄一枝獨秀表現好!

高雄在建物與土地數量與面積均大幅成長,猜測為日後因應高雄區域發展所進行的企業布局。池孟諭攝
此外,2023年全國取得建物所有權共1042棟,比2022年減少12.5%,為房地合一上路後新低,僅優於房地合一上路當年;取得土地所有權表現也不佳,比前年減少7.8%;細究內政部統計,全國及六都的建物取得是「減多增少」,全國筆數減少12.51%,面積增加22.28%,雙北仍居要角,而高雄則是六都唯一建物取得面積增加的區域,暴增497.61%。
徐佳馨認為,高雄在建物與土地數量與面積均大幅成長,猜測為日後因應高雄區域發展所進行的企業布局,需地極大,若順利通過相關審查,將對不動產市場提供極大貢獻。
綜觀這些數據,徐佳馨強調,近幾年稅制等政策打房,縱然是已經盡力做好節稅規劃的高資產客戶也吃不消,不過隨著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通過,在禁止預售移轉與私法人購買住宅下,商用不動產相對優勢更強,而外國人購屋購地亦逐漸轉往雙北外話題區的趨勢將會延續。
不動產聯盟總會:今年預估3000億元投入台灣房地產
不過,接下來似乎要有一筆資金活水注入台灣的不動產市場了!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25日表示,境外資金回台專法管制即將在今年八月解封,預計有3000億元流入不動產,況且房市還有「綠色通膨」、「水電雙漲」、「實質性通膨」、「股市財富效應」等四大利多支撐,加上大地震後提醒國人耐震需求重要性,房價將易漲難跌,估計未來5年尚有10%~15%漲幅空間。
林正雄說,2019年上路的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,限制資金回台5年內資金不得購買不動產,第五到第七年可逐步提取,隨著首波管制將到期,以目前匯回達3351億元估算,相當於管制鬆綁後可創造上兆元不動產潛在購買力。

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認為,今年八月境外資金鬆綁,將有3000億元挹注台灣房地產。郭逸攝
對於不動產聯盟看漲房市,中央銀行則在隔天發布說明,經查,目前存放於外幣專戶尚未運用資金約42億美元,折合新台幣1380餘億元,並非3000億元。
央行進一步指出,由於五年閉鎖期從八月陸續屆滿,仍應依規定分三年逐年提取,每年至多僅得提取約新台幣400多億元,可自由運用於國內、外投資。
外國人投資台灣不動產意願低?專家:將有3000億境外資金投入房地產

郭逸加入追蹤
2024-04-29
瀏覽數 15,700+


Just For You
知識包下載》解密黃仁勳!輝達AI軍火庫曝光
近兩年,外國人在台不動產投資意願連續下滑,2023年的投資金額更是2012年以來次低,難道外國人對台灣的不動產投資市場毫無信心嗎?就在此時,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信心滿滿地說,今年境外資將鬆綁,預估3000億元投入房地產買賣,雖然中央銀行認為與事實略有出入,但外國人的資金活水要挹注台灣,或許指日可待。
台灣房市炙手可熱,外國人投資現況卻不如預期?經濟部數據顯示,2022年和2023年外國人在台不動產投資連續兩年下滑;2022年核准華僑及外國人來台投資不動產業金額約3.66億美元,年減率達44%,到了2023年投資金額約2.38億美元,較2022年同期減幅約35%,也是自2012年以來次低。

華僑、外國人投資不動產業金額統計。住商機構提供
課稅太重!外國人不想投資台灣不動產
原因何在?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,因為台灣的購屋外國人多為「外皮台骨」,政府擔心來自第三地公司的外資在台炒房,之前有房地合一稅對外國人短期購屋課重稅,2023年又加上 《平均地權條例》 新修法,限制私法人購置住宅,種種法規限制,加上國內案源不多,使外國投資態度轉趨保守。
徐佳馨提到,國內不動產市場局勢受政策影響,2023年交易量大幅下滑,且適逢2024年大選前夕,地緣政治亦觸動投資人敏感神經,加上台灣多數具有長期投資效益的不動產多為單一業主持有,現行法規以閉鎖期打房,讓缺案問題雪上加霜,外企投資腳步也趨緩。
除了政經局勢,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也分析,外國人投資也有不少為僑外資,在房地合一稅制被納入高稅率族群,需被課以重稅,同時2023年度《平均地權條例》新修法,規範私法人購置住宅,種種因素讓海外買家購置房地產較為保守。
訂閱遠見電子報,掌握國內外大事訂閱
建物取得「減多增少」,高雄一枝獨秀表現好!

高雄在建物與土地數量與面積均大幅成長,猜測為日後因應高雄區域發展所進行的企業布局。池孟諭攝
此外,2023年全國取得建物所有權共1042棟,比2022年減少12.5%,為房地合一上路後新低,僅優於房地合一上路當年;取得土地所有權表現也不佳,比前年減少7.8%;細究內政部統計,全國及六都的建物取得是「減多增少」,全國筆數減少12.51%,面積增加22.28%,雙北仍居要角,而高雄則是六都唯一建物取得面積增加的區域,暴增497.61%。
徐佳馨認為,高雄在建物與土地數量與面積均大幅成長,猜測為日後因應高雄區域發展所進行的企業布局,需地極大,若順利通過相關審查,將對不動產市場提供極大貢獻。
綜觀這些數據,徐佳馨強調,近幾年稅制等政策打房,縱然是已經盡力做好節稅規劃的高資產客戶也吃不消,不過隨著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通過,在禁止預售移轉與私法人購買住宅下,商用不動產相對優勢更強,而外國人購屋購地亦逐漸轉往雙北外話題區的趨勢將會延續。
不動產聯盟總會:今年預估3000億元投入台灣房地產
不過,接下來似乎要有一筆資金活水注入台灣的不動產市場了!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25日表示,境外資金回台專法管制即將在今年八月解封,預計有3000億元流入不動產,況且房市還有「綠色通膨」、「水電雙漲」、「實質性通膨」、「股市財富效應」等四大利多支撐,加上大地震後提醒國人耐震需求重要性,房價將易漲難跌,估計未來5年尚有10%~15%漲幅空間。
林正雄說,2019年上路的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,限制資金回台5年內資金不得購買不動產,第五到第七年可逐步提取,隨著首波管制將到期,以目前匯回達3351億元估算,相當於管制鬆綁後可創造上兆元不動產潛在購買力。

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認為,今年八月境外資金鬆綁,將有3000億元挹注台灣房地產。郭逸攝
對於不動產聯盟看漲房市,中央銀行則在隔天發布說明,經查,目前存放於外幣專戶尚未運用資金約42億美元,折合新台幣1380餘億元,並非3000億元。
央行進一步指出,由於五年閉鎖期從八月陸續屆滿,仍應依規定分三年逐年提取,每年至多僅得提取約新台幣400多億元,可自由運用於國內、外投資。